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绿色大学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

来源:绿色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绿色大学是生态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大学的物质、人文要素的品质及环境责任感和师生的环境觉知,积极探索绿色大学建设之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日常

绿色大学是生态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大学的物质、人文要素的品质及环境责任感和师生的环境觉知,积极探索绿色大学建设之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日常教育、管理与生活,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减废减排等可持续技术,对绿色校园和绿色城市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绿色大学建设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基地,是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先行者与引导者。城市和大学需要转型发展,创新的人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激发人创新的环境,是孕育和培育知识的载体。[1]128-133 八国集团2008年大学峰会可持续发展札幌宣言指出,大学是推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最佳场所。2009年于意大利托里诺召开的大学峰会上提出:在行动上大学应提供专门知识,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向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积极转变。大学应更多关注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可持续生态系统相关的实践和生活方式,促进和建立起能承受较大的自然或人为干扰、具有调适性的发展系统,以使社会和政策的制定者做出周到的决策。 “全球可持续发展校园联盟”(ISCN)的成立推进了全球绿色大学建设。联盟旨在推动学识的分享,提升大学的承诺和能力,构建、重塑与组织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这些积极措施与研究、教学有机结合。2010年,美国成立“绿色学校中心”,即“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康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创造,来建立改善能源效率、保护资源、提高环境质量的高等教育社区”。201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中国与欧美等国的绿色校园联盟共同组办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并发布了全球宣言,揭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转变,也是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环保技术和具有环境意识的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绿色大学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全面研讨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交流了其在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发展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文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探讨共建“绿色大学”等协作行动,就如何积极推进绿色大学建设、共同承担时代和历史赋予高校的责任达成了多方共识。 2011年由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及两所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在同济大学宣告成立,联盟共同致力于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这一联盟加强了大学间在绿色校园建设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校园设施及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合作研发与推广,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绿色校园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高级人才培养。同济大学积极加强绿色校园建设,一批示范性节能项目如大礼堂、文远楼、旭日楼等,采用了太阳能智能集中供热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地源热泵、地送风、冰蓄冷、中庭通风等节能技术,针对清洁能源、可替代新材料、生物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大学承担起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方面的科研开发和创建技术创新的共同平台,注重建设经验交流和成就推广,推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大学建设的内涵 于日内瓦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宪章”指出,“大学应把环境维度纳入所有工作中,并为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无论处于何研究领域,所有人都应了解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的全球性挑战。大学应鼓励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跨学科合作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并作为大学的一项中心任务”。绿色大学的愿景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设定若干目标且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相当繁复的实施策略与行动方案。[2]128-130绿色大学建设的新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绿色教育逐步深化和拓展。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为己任的绿色大学,要坚持把绿色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增设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教育的课程,如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等这类涉及未来命运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课程;部分专业课程可增加生态、绿色科技理论的渗透,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环保知识讲座;注重生态知识传授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积极推动学生“绿色教育”的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宣传和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心。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让学生走出校园,让绿色种子播撒更远。绿色教育重要的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了解世界最新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趋于同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新学科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尽可能对新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取得认识并加以掌握,为今后的创新性的工作打下基础。 绿色教育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及途径要多样化。大学要主动加入社会团体并形成合力,发挥其特有的效力和作用,以此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大学应在教师、学生和公众中鼓励普遍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同时发展教师培养环境素养的能力。通过以教学材料、公众演讲、培训计划等方式,改变学生、专业人员、决策者以及公众普遍缺乏学习材料的状况,因为他们都是环境审核的参与者。 第二,围绕“培养绿色人才”主题,将绿色科技与创新教育结合。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信息化经济,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创新人才。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3]19-23绿色科技要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消除科技发展的负效应,自觉地承担起自身使命和科学的价值负荷。我们要发展有利于环保的绿色技术,支持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污染严重的科技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技术的优劣。[4]165-173学者考斯特(Cortese)提出多维度思考的要求,他提出了综合课程框架,如系统的思维模式、生态系统机制等,并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传递事实,而是提供不断质疑和探究的机会。”[5]95-98大学是绿色文化和科技的基地,也是国家科学事业及其创新体系的组成,完善绿色科研机制、体制,才能促进科研内涵和质量的提高。围绕“培养绿色人才”主题,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第三,让绿色文化成为高校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绿色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是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本体价值有机融合。它的外延是将文化从人文科学范畴延伸至自然生态领域,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使系统平衡地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自然观是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系统化。[6]59-68大学是先进文化精神传承的殿堂和绿色文化推广的先锋。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影响着城市周边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比利时鲁汶大学在的鲁汶镇、英国牛津大学在的牛津镇等都是如此。作为城市高素质群体密集的组织,高校校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在新形势下拓宽思路,让学生利用绿色文化为社会服务,增强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绿色文化向社会实践基地扩展,使其形成完整的动态性系统并体现时代特征,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并进行全球性资源共享的教育合作。[7]256 三、绿色大学建设的创新模式 绿色大学的内涵随着环境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改变,实践中,大学校园作为试验场,有条件促进当地、区域和国际层面的环境专家形成跨学科的网络,在研究和教育中就共同的环境主题有条件展开合作。此外绿色大学的建设要重视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师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等主题,并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地体现和落实。 (一)互动模式:推动绿色科技与加强绿色管理并行 绿色管理要持续改进和提升大学的整体功能,通过理念和制度创新,改进和优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运行机制奠定基础,更好服务于绿色大学建设和社会绿色科技的发展。 第一,使绿色技术研发的社会重心前移。通过提高绿色技术系统的构建、发展与管理水平,向社会输送大批有科研能力的绿色人才,提高社会整体绿色科技水平,如随着能源困境的出现,太阳能技术的研究和生产包括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传输和存储,更多利用清洁的太阳能极大促进能源革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重大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建立良好的绿色科技运行机制和促进其发展的制度。当今大学教师和学生拥有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能力不断增强,教师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视野,他们的科研方法和思维产生了优秀成果,这一变化鼓励着生态文化、创新模式的交融和升华。[8]224-226 台湾成功大学2011年启用的绿色魔法学校是台湾首个零碳建筑(见图1),屋顶有空中花园隔绝热气,有可随太阳转向的太阳能板及风力发电的桅杆。该建筑因使用特殊水泥将减少30%用量及10%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强度增加约40%;采用水库污泥烧制成的陶粒,作为隔间墙骨材以及屋顶花园的土壤,可吸音和保水。通过节能策略和建筑设计节约41%的能源,采用高效设备节约19.1%的能源,可再生能源系统节约5%的能源(见表1)。 图1 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 表1 绿色魔法学校部分重要的能源效率指标[9]194-195增量能源效率%累积能源效率%空调效能增加 5.2 46.2高效变压器 4.5 60.1照明效率提高和控制 7.2 53.4电力设备效率控制 1.0 55.6照明减少 8.7 41.0可再生能源 5.0 65.1 第二,倡导绿色管理是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的理性选择。绿色管理要制定层次分明的环境目标,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建立全新的能源管理机制,促进其向着节能专业化、技术先进化、管理科学化、成本节约化和风险化降低化方向发展。[10]129绿色校园数字化平台可实时在线观测智能仪表的运行,准确计算各类实体的能源消耗及费用,努力实现各部门能源的定额化管理,根据日常检查得出的环境动态信息及时预防和纠正问题发生,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大学通过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目标以指导、测量和追踪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每步改进都确定质量管理目标以指导和评估改进结果。而科学和精细化的大学校园的绿色管理领域在我国虽起步晚,在未来有巨大潜力,基于大学的综合优势才能推动环境管理领域的实质性技术改造和管理能力。[11]122-127 德国夏洛腾堡高校校园(Hochschul Campus Berlin Charlottenburg)的能源部门做到了持续改进校园能源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并通过主动能源控制系统来实现,逐步实现新的“能源总体规划”。加强校园区域、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层面的跨学科试点与示范项目,聚焦于“零能耗”整修、节能建筑体量扩大、校园东区生产能源的新建筑即“能源增值建筑”,以此将校园转型成进行可持续建设与运转的学习、研究和试验场。针对整个校园“热量—能源—管理”体系,将评估系统的范围从单体扩大到整个HCBC校园。[12]14-17 (二)共生模式:“推进绿色城市与绿色大学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第一,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人、自然、环境”不断协调、有机进化的过程。它努力协调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强化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再生,发挥环境特性并优化环境质量,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继承和保护历史环境,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容量,避免环境过载,保护校园各种自然要素,提炼有益的生态景观要素,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持续最佳”状态,保持和谐发展的增长动力。 资源、能源从校园系统外输入,人才向社会输出,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见图2)城市自然环境为大学环境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大学环境的物质载体。大学作为城市环境的子系统而存在,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的自然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推动校园环境的改善。校园各区的有机发展和创造力较多依赖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它应满足师生生活、学习、交流需要的适宜的生态系统。大学生态环境要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绿色文化创新的特质,要让资源、能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起到辐射和示范效应。 图2 环境输出和输入[13]259 第二,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构建绿色大学建设评估体系。重视大学的生态系统与绿色景观的整合,通过多层级的景观体系实现大学丰富立体的景观环境。构建生态绿网和重视生态绿带的连贯;通过生态绿篱改善校园边界绿带的生态质量,作为隔离污染、噪声之用;利用绿化元素如公共绿地、车道绿带、庭院绿化等形成生态绿网。[14]84-85生态系统要围绕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进行生态审美创造和研究,发挥其对解决生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文化的实践性功能。完善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和丰富其系统的功能,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化景观,将人性化关怀与环境整合,对推进校园文化和延续大学精神有重要意义[15]13-19。所以校园各部分要相互衔接和自然过渡并形成和谐的整体,融入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态景观,塑造全校师生的绿色生态家园。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扩建利用一系列可持续的绿色技术,如绿色庭院、自然光线的利用、屋顶花园、风能利用、外墙节能表皮等,因此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铂金奖(最高级别)。(见图3) 图3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扩建的屋顶花园和风能利用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地球宪章》,提出了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关注维系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过程;防止破坏是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当知识有限时,采用预防性措施;采用可保护地球的再生能力、人权和社会福利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繁衍方式。建立绿色大学建设与评估体系,根据评定等级与模式明确发展方向;分析师生人均绿地面积、空气及卫生质量满意度、基础设施和景观满意度等,采用无害化技术对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如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等,让校园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三)系统模式:宜居、舒适、高效的绿色校园与可持续规划方法的运用 营造绿色校园以实现环境育人,并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校园建设要考虑环境气候特征,采用当地材料和资源条件,合理选择能源消费方式以及集约化利用能源,将绿色理念贯穿管理完善、技术优良、文化健康的校园建设,将其融入景观,用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造就景观美学,营造生态、绿色校园。 第一,创造宜居、舒适、高效的绿色校园。区别于传统的建设理念,绿色大学要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资源节约贯穿校园建设的全过程,扎实推进长效机制建设,致力于把学校建成人文、绿色、生态校园的综合典范。绿色校园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集人才培养、节约高效、生态良性循环于一体的氛围,对在建及运营中的项目都要运用生态建设和管理。由Atkins团队设计的英国普利茅斯市城市学院集太阳能、热和风能、光伏电池板、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板和热烟囱技术等于一体,建筑释放尽可能多的土地景观,是未来校园建设的典范。[7]256(见图4)同时校园建筑要倡导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积极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建筑能耗以及发展和创新设计模式,实现大学与所在社区的共同发展。 图4 英国普利茅斯市城市学院[16] 第二,绿色大学可持续规划方法的运用。大学在规划建设上要寻求新思路和新方式,来达到大学文化与地缘文化的协调统一。强调多功能的适度融合,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充分保护校园原生态环境,实现集聚功能和高效运作,减小对原生态环境的干扰并保留原有的地貌文化和痕迹。将校园绿色建筑各部分及其周边的环境视为整体,以科学方法将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结合成为系统化环境,运用生态思维满足多层次、多功能需求;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17]7-8发展绿色建筑并挖掘地域文化以及校园精神的传承,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积极因素指导当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其与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高效的绿色交通系统,提倡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部分大学可适当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无效交通距离;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及多中心的公共空间形式减少出行次数,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宜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减少出行和交通需求以及产生的能源需求,形成完善的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的模式,达到提高交通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的目的。 四、结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重大战略部署,“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知识生态城市中,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也为城市和大学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学整合了诸多有利的条件,既有最理想的多专业储备,也有明确的校园区域和管理体系,还有建设完善的、贯穿社区各层级的网络系统,同时校园还是可与之共享理念与知识的国际科学社区的一部分。 绿色大学建设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握转型发展的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体现与自然的结合,创造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家园。绿色大学的科学研究是新能源技术和环保减排技术的重要来源,可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对社会产生示范性的影响;而打造“绿色创新人才”是未来新的责任与使命,发挥着探究性、引领性作用。 “绿色大学”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在建设、管理、科研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则要探索新的最优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包括绿色科技和教育、绿色校园建设等,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生态文明和管理意识、放眼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形成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体现绿色校园文化的校园环境。[18]8绿色大学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校园并关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大学要鼓励师生主动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尤其是通过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实践,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充分挖掘利用资源、能源的效益,是未来探究和努力的方向;还要将大学的可持续教学、研究和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未来的绿色大学建设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绿色科技》 网址: http://www.lskjzzs.cn/qikandaodu/2020/1111/783.html



上一篇:7月,到深圳面辅料展采摘“盛夏的果实”
下一篇:科普出版社果脯网荣获全国新闻出版业最具创新

绿色科技投稿 | 绿色科技编辑部| 绿色科技版面费 | 绿色科技论文发表 | 绿色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绿色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